2018年初春记者一行路过山阳县金川封幸化工有限公司,被眼前的一幕所吸引,一辆辆满载着黄姜的货车进入厂区,一辆辆满载着有机肥的货车离开厂区,记者好奇地上前询问,司机高兴的说,公司今年采用有机肥折换黄姜政策,刺激了黄姜种植户的积极性,种植户也习惯了这种模式。
说起这一变化应该感谢陕西科技大学李祥教授,李教授以黄姜废渣、污泥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制备的有机肥回到黄姜种植田,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过去每年8~9月是腐烂病、斑点病的高发期,7-10天必须喷一次800倍50%的百菌清一次,自从使用有机肥以来,腐烂病、斑点病发病率低,一般2~3次即可防止病害浸入,黄姜中皂素含量由 1.63%提高到2.02%,产量由835.9kg/亩提高到1246.7kg/亩。
2003年,我国兴起黄姜种植、皂素加工热潮,一夜之间,皂素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及秦巴山区,黄姜种植达到疯狂的程度,皂素价格接近冰点,污染严重威胁汉江脆弱的生态环境,威胁汉江两岸人的饮水安全,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批示指出:“要及早改进皂素加工工艺,实现清洁生产,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不受污染”。
陕西科技大学采用湿法磨浆工艺,在机械力及重力场的作用下,实现了黄姜中淀粉、纤维素、薯蓣皂苷的分离。为了提高薯蓣皂素的得率,研究团队从黄姜种植地筛选并驯化得到β-糖苷酶活力较高的A-niger菌株,并对其生长条件、产酶条件进行研究,发现A-niger经种子培育,发酵培养后,发酵液中皂苷酶的含量为7.73IU/mL。给富含薯蓣皂苷的悬浊液中加入适量的菌悬液,在50℃下酶解6h,再加入絮凝剂,得到薯蓣皂苷,酸解得到薯蓣皂素,皂素得率较原工艺提高了21.5%,酸的用量仅为传统工艺的8.3%,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实现了薯蓣皂素的清洁生产,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2007年在有关科研单位、设计部门的配合下,将湿法磨浆分离工艺用于工业化生产中,建成了年产200吨的薯蓣皂素生产线,该生产线现代化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拉开了我国薯蓣皂素清洁生产的序幕。每生产1吨皂素可回收12吨纯度为99.5%的淀粉,硫酸用量由传统工艺7~8吨减少为0.83吨,废水排放量由传统工艺的3000m3降为270~300m3,COD值由传统工艺的11万mg/L降为0.9~1.1万mg/L。
清洁生产减少了酸的用量,控制了污染,但废水可生化性差的现实并未改变,生物处理周期为36h,影响皂素生产,为了提高废水生物处理效率,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将内电解-芬顿氧化技术用于黄姜废水预处理中,COD、色度的去除率达到70~80%,生化处理周期仅为24h,达到了当日生产当日排放的目的,废水处理成本降为直接生化处理工艺的43.9%。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姜种植能造福周边群众,引导秦巴山区人致富奔小康,靠的是清洁生产。
李祥教授十余年如一日致力于皂素清洁生产、废水、废渣的利用研究中,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2018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陕西省委、省政府聘为“首席工程师”、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
文章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