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记者 赵紫原 随着国家环保监管日趋严格,危险废物处理行业广受资本市场关注。据E20环境研究院等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危废产量或达1亿吨,按照2500元/吨的处置价格计算,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
但高收益与高风险同在,千亿蛋糕 “好看”却“难吃”。危废处理行业进入门槛高,涉及众多专业领域,对收运、储存及运营管理水平要求极高。在此背景下,市场“洗牌”正在加速,加之监管力度不断强化,对危废处理企业来说,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重要课题。
政策催生千亿元级市场
根据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下称“《危废名录》”)定义,危废为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感染性等一种或多种危险特性,或者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固体废物或液体废物。
目前,危废产生量统计主要依靠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均由产废企业自行上报。“危废量有多少,一直说不清楚。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危废量为1500多万吨,2011年起,危废申报口径由一年产生10千克以上改为一年产生1千克以上,当年危废量激增至3000多万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告诉记者。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于若干问题的解释》,危险废物非法处置被纳入环境罪。“专门的司法解释出台,产废企业瞒报、漏报等漏洞被逐步堵住,大量危废被‘逼’了出来,2016年危废量统计数据显示为5300多万吨。”王琪告诉记者。
国家政策的加码规范危废处理产业的发展。2016年新版《危废名录》颁布;2017年《“十三五”全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方案》出台;今年,新版《环境保护税法》颁布,同时,山东、四川、广东等省危废相关细则纷纷落地……
政策刺激了危废处理市场空间的释放。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危废处理资质有近3000万吨的缺口,供需不平衡导致危废处理价格一路走高,某些地区可达7000元/吨,相较于环保行业平均10%的盈利率,危废行业盈利率高达40%-50%。
资质不匹配导致“小散乱”
面对“蒸蒸日上”的危废处理行业,王琪充满担忧:“危废处理市场形成太突然了,无论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都不是市场的自发行为。无论技术还是政策管理方面都跟不上,加之政策趋严,这些都为行业发展带来很多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危废处理行业施行资质管理制度,目前总计2100多家企业获得资质。全国仅有不到1%的企业能够处理25种以上的危废,而接近90%的企业处理危废类型少于5种。另外,不足1%的企业日处理规模可以达到1000吨,日处理规模小于50吨的占据大多数。
目前,危废处理行业“小散乱”问题突出,67%的企业危废处理产能低于2万吨。获得资质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容易出现处理不规范、不彻底的现象,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首创环境副总裁徐进军指出:“原来资质审批权由国家主导,一个省只能规划四五个危废处理中心。简政放权之后,每个地市都在争取危废处理中心,通过收购并购进军危废行业,引进项目、增加税收。但是危废种类繁多、处理难度大,每种危废需要不同的处置技术与处置资格,这导致危废处理能力良莠不齐。”
面对地域产能错配与突出的供需矛盾,跨省转移或将解决这一掣肘。苏伊士新创建固废资源管理商务高级副总裁沈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同省份之间产废单位与经营单位信息不对称、各地环境治理水平和要求不一,以及流程复杂、耗时冗长的危废转移审批程序,按照市场规律调配危废处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记者注意到,危废转移处理的费用一路飙升。以焚烧类为例,市场上处理1吨焚烧类的费用已达1.5万元左右。供给不足、“小散乱”问题突出、跨省转移难且费用高昂……导致有些企业“吃不饱”,有些企业“吃不下”的怪象。
监管趋严加速行业“洗牌”
今年,生态环境部启动“清废行动2018”活动,工信部对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倾倒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核实;近期,环保督察也开启第二批“回头看”,提升环境违法成本,同时加强违法监管。其中,危废非法处置案件频发,引起政府高度重视,成为环保督查的重点领域。
北京市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青告诉记者:“一旦危废处理企业出现问题,相关部门的处罚力度很大,既有行政处罚,也会追究刑事责任。企业很快被责令停产,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如果企业处理不慎,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
市场优胜劣汰的“洗牌”加速,加之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危废处理企业如何升级突围成为行业焦点。“中国危废处理市场有几千亿市场,这块‘蛋糕’不是谁都能吃的。危废处理项目从规划、环评、审批到投产,通常需要3—5年,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现在一哄而上、没有能力搞研发的投机者迟早会被淘汰。”飞南金属董事长孙雁军说。
孙雁军进一步指出:“危废处理首要就是安全,然后再讨论市场。危废处理行业市场广、门类多、品种多,如果一个企业要做几十个大类,企业就‘完蛋’了。人才、资金、技术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专注做几个才有可能做成‘大块头’。”
政策方面,永清集团高级总裁申晓东呼吁:“目前,危废产生量的统计数据还不是特别透明,导致危废处理企业投资者很难掌握市场,尤其是短期存储量不明,造成今后长期投资的缺失。希望政府加快构建危废协同处置体系,打造高效、透明的处置平台。”
来源:中国能源报